<< 返回列表 发布日期:2014-2-10 16:59:24 发布人:宇宏物流市场推广
重估物流政策
统计显示,中国社会物流成本与GDP的比值,这几年基本上在18%左右,而美国只有8.5%。
根据赴美国考察跨国物流企业UPS、铁路货运公司UP和BNSF、公路货运企业JB Hunt和洛杉矶港等12家大企业,以及与美国供应链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进行的探讨和所做的中美对比,可以发现,中国物流体系在多式联运、公路收费和市场软环境等领域存在的问题,是推高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。
这些基础性、系统性问题,消耗了企业在微观层面的辛苦努力。降低物流成本,提高物流运行效率,事关国家经济发展,需要从国家层面来审视和推进改革创新。
多式联运的中美差距
在美调研发现,完善的多式联运系统,是支撑美国物流发展,乃至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。发达的铁路货运系统、充足的铁路货运能力和全球最低的运价,也是美国多式联运的重要支撑。另外,物流政策的引导、运输组织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、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广泛应用,使多式联运成为近20年来,美国运输业增长最快的领域。
中国多式联运突破点
从“十一五”开始,中国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,促进多式联运发展;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进一步提出要“按照适度超前原则,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”。结合美国发展多式联运的经验,中国发展多式联运,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着力解决:
第一,解决铁路货运能力不足的问题。长期以来由于铁路货运能力不足,及转换衔接等问题,致使上千公里乃至数千公里运距的运输,在中国常常不得不采用公路。
中美两国国土面积差不多,美国铁路将近30万公里,而中国铁路目前刚超过10万公里。美国铁路基本上只承担货运,客运很少。中国铁路既承担客运,还承担货运,铁路运输强度世界第一,铁路总量明显不足。
第二,加快建立与发展多式联运相配套的体制机制。长期以来,铁路部门由于运力短缺,形成卖方市场,不愿意也不需要与其他运输方式合作;港口部门也愿意使用自己管辖的卡车,进行集卡运输。各部门只对自己的部门利益负责。
2013年的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,是突破部门利益分割,从体制上解决多式联运制度问题的开端。
除了体制机制外,还应该从立法层面推进多式联运,以及推进竞争性多式联运市场体系的建设,激发企业进行多式联运技术、组织和管理创新。
第三,有必要规划建设一批发展多式联运的关键工程。中国交通运输网络目前最薄弱环节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。比如上海,想成为国际航运中心,但无论外高桥(600648,股吧)港还是洋山港,都没有铁路直接进入港口,削弱了竞争力。
调整公路收费政策
过高的公路通行费,成为推高物流成本和社会流通费用的重要因素,还是造成公路超载屡禁不止、公路维护费大幅攀升、企业恶性竞争的诱因。
降低公路通行费,业界呼吁了很长时间,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,但总体看,效果不理想。
在新的条件下,有必要降低公路通行费,并对执行了30年的公路收费政策、管理办法及实施效果,进行全面评估和适当调整。
改善物流市场软环境
在中美物流成本比较中,管理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例,中国在12%左右,美国是4%。
美国物流和运输企业发展迅速,竞争力强,不断创新,应该说离不开交易成本低、适于企业发展的软环境。
而中国物流与运输市场不完善,市场秩序不规范,管理体制和政府工作缺位、错位,带来众多协调成本,反映到企业中就变成高昂的制度成本。
这些额外的成本,主要来自以下方面,亟需改善:
1、复杂的税收机制、不尽合理的财税体制,加重了运输和物流企业的负担;市场信用缺失,带来高昂的交易成本;
2、过高、过多的公路通行费及港口、堆场使用费用等,成为运输成本中仅次于燃油的第二大成本项;
3、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不协调、不适应,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。在一定程度上,也对于先进技术和高效运输组织方式引入推广形成障碍;
4、管理上政出多门,有时是针对一个问题多部门多地区重复处罚,增加了企业的成本;
5、以依法行政和维护市场秩序为目的的监管环节不到位,或以罚代管,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额外成本;
6、由于物流服务效率不高,以及信息化支撑不足,企业为提高服务的可靠性,不得不大量保持库存量,从而需要相对高的库存成本;
7、相对复杂的海关通关手续和文件要求,成为国际流通环节的隐形成本。
内容摘自:和讯网